English

红岩之花为何如此绚烂

1999-10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李 兴 刘晓年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

1998年10月17日,一个纤纤弱女与持枪歹徒英勇搏斗,以青春和热血保住了国家财产,她就是“中国杰出(青年)优秀卫士”——建行沙坪坝支行小龙坎营业所的曾莉。

1999年5月23日,一个年仅15岁的中学生舍身抢救素不相识的老人,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“欧阳海之歌”,她就是被团中央授予“舍己救人优秀共青团员”称号的少年英雄——沙坪坝区西永中学初三学生陈渝。

1999年5月27日,一位刚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,分配到重庆高新区石桥铺派出所的青年民警,在执行公务中,只身与6名歹徒搏斗,身中21刀,用生命和鲜血履行了人民警察的誓言,他就是被国家人事部、公安部授予“英勇无畏的青年警官”的芦振龙。

……

重庆,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。在这块热土上,精神文明的花朵为什么开得如此绚烂?重庆市有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这是我们大力弘扬红岩精神,长期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!”

的确,在这片曾经孕育了“红岩精神”的土地上,我们处处感受到爱国主义热潮。

每年的11月27日,在歌乐山烈士陵园广场上,重庆市党政领导和数以万计的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鲜花簇拥、松柏长青的圣地,凭吊英烈,接受革命人生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。新党员宣誓、新战士入伍、新学员入校……一代代热血青年也都选择这个地方,表达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祖国的挚爱。

每年重大纪念日,全区的机关干部、人民群众、部队官兵、大中小学生也纷纷来到红岩革命纪念馆,歌乐山烈士陵园,白公馆、渣滓洞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,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。

与此同时,“争创红岩班集体”、“争做红岩好少年”的活动在全市大中小学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。烈士墓小学以红岩精神教育人,常年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主题队会,西藏中学利用假期组织藏族学生到烈士陵园当义务解说员,爱国主义的种子在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沙坪坝区还利用文化区的资源优势,以生动活泼、独具魅力的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。全国文明图书馆——沙区图书馆举办在全市独树一帜的“星期日讲座”,邀请小说《红岩》作者、中美合作所集中营脱险志士、老红军、高校的专家学者作报告,迄今已举办350期,接待听众15万多人次。此外区里还要举行110多场群众性文艺演出,高唱红岩赞歌,高扬时代主旋律,这些得天独厚、内涵丰富的教育基地,成为重庆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大课堂。

在沙坪坝绿色艺术广场和商业文化广场,我们看到了一块醒目的“功德碑”,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捐款单位和个人的名字。很难想象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群众就踊跃捐款400万元,这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巨大工程,与其说是一座广场,不如说是一座丰碑!一座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碑!

客观地说,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其地域性,在发挥教育功能方面有一定局限性。重庆市却在拓展其内涵上下功夫,从80年代开始,他们就开始在重庆博物馆、重庆市少年宫、歌乐山烈士陵园等1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,举办了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展览。如1995年6月,重庆市筹资10万元,奔赴山东、北京、西藏等地收集孔繁森同志的文物材料,率先在全国举办《人民公仆孔繁森》展览,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评价。1996年,他们联合17家革命博物馆,举办了《中国革命之路》展,随后又举办了邓小平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贺龙等同志的生平事迹展,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基地的教育内容,同时,他们还将烈士事迹做成大型展板,逐一在全市各县、各区进行流动展出,有时为了方便偏远、贫穷山区的孩子们观看,还专门制作了一些较小的展板,送到山区免费展出,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变成了一个流动的“阵地”。

据统计,重庆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观众500万人次以上,高举爱国主义旗帜,振兴中华、振兴重庆,已成为重庆市人民的共识,以“爱国、奋斗、团结、奉献”为内容的“红岩精神”已成为重庆市凝聚人心、动员群众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